2019 日本・直島:從廢墟蛻變為現代藝術之島

畢業這年剛好踫上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四月開始收集大量資料,規劃三天的跳島行程,決定前往夏季會期。《直島的誕生》是其中一本背景知識來源,作者秋元雄史是協助直島從三菱材料的煉銅場沒落轉型成藝術聚落的幕後推手,他的老闆倍樂生集團著名的事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兒童教材:巧虎。從 1991 年到岡山工作,他見證了直島蛻變的興衰,讓草間彌生、安藤忠雄、家計畫、多位藝術家在此落地生根,這一路以來都交織著他工作的心血。透過這本書,能夠瞭解藝術祭起點直島的變遷與成形過程。實際拜訪直島後,有種按圖索驥的感動。

從岡山市區到前往直島的宇野港,先搭四十五分鐘的 local line 列車抵達宇野站,再走到旁邊的港口即可。宇野站很小,但外觀很有造型,配合觀光列車 La Malle de Bois 的車廂設計,也是藝術祭其中一項看點。從這裡開始,藝術作品慢慢映入眼簾。

今年的主視覺設計師原研哉將海底生物融入海報,呼應藝術祭宗旨「海之復權」,無論是直島抑或是其他島嶼,都遵循著這個理念發展島嶼再生。海、島是構成日本的要素,海洋國家的人們理應是親近大海的,但這些島嶼因為工業化衝擊,島上生態遭到產業破壞,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後,人口逐漸凋零。隨著藝術祭活化地方,重拾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和信心,並且向外展現日本的海島特色。

藝術祭的三日船票和藝術護照,可以事先用 kkday 訂購,在宇野港案內所出示憑證兌換,這裡也有販售藝術祭周邊商品。我買了一本手冊,服務人員和我說,在最後一頁蓋個印章,可以送我一本九月底開始的秋季會期手冊,buy one get one,一個小驚喜。

|草間彌生 紅南瓜

乘船開往直島宮浦港的大型渡輪時,多國語言交雜,其中讓我最注意的是法文,這天在直島,許多法國人同遊。自從 1860 年代浮世繪西傳到法國,日法對彼此藝術的好奇、對文化與欣賞,仍然持續發生。吸引世界各國遊客前來朝聖藝術之島,瀨戶內藝術祭邁入第四屆,已然成功在國際舞台亮相。

直島有兩顆草間彌生的南瓜,這顆紅南瓜位在宮浦港區,從渡輪下來後,近在咫尺。渡輪上的紅點,想必也是參考草間彌生的創作特色。直島的藝術區域分成宮浦港區、本村港區(家計畫區)、倍樂生區,另一顆黃南瓜在倍樂生區,那區段沒辦法騎乘腳踏車,我就沒有特別過去看了。我在 08/13 登島,後一天,為了預防十號颱風柯羅莎,在臉書上看見這支人力搬遷黃南瓜的影片,挺可愛的。《直島的誕生》也有提到,放置在海邊的南瓜是每年颱風首當其衝的作品,現在它們的材質堅固,卻比以往更輕,方便移動,就是為避難考量。

|SANAA 海之驛

宮浦港區另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品為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設計的「海之驛」,白話文即是遊客中心,這裡也可以兌換船票或是買紀念品。它不是那種會在門口掛粗體大字的服務處,空間寬敞,高度適中,不會遮蔽周圍景觀。在這附近有幾間租腳踏車的店,直島有些起伏坡道,電動腳踏車省下許多力。

沿著路從宮浦港騎車到本村港區(家計畫區),沿途看見典型日本房子,在一個岔路口,「直島町役場」矗立在旁,這是 1982 年由石井和紘設計的後現代建築,拼貼了日本古典的金閣寺和近代的洋式建築。

在倍樂生集團福武家族進駐直島前,他規劃了島上的幼稚園和中小學,讀《直島的誕生》,作者特別提到了這段歷史,成就直島之所以為今日直島之前,許多建設和構思奠基在石井和紘與時任町長三宅親連的努力,包括往後家計畫需要與居民溝通,修築老房子,讓藝術妝點其中,都有賴這段前期治理。

|三分一博志 水

所謂的家計畫,是把當地居民本身的房子化作藝術空間,從日常生活轉為文化觀光景點,在舊特色上融入創新,翻修或新建,都很考驗規劃者對環境的觸覺,如何體現自然、建築、藝術三者合而為一?

三分一博志擅長將風、水、陽光導入建築設計,今年他在其中一項家計畫中設計了名為「水」的作品,這片池子上架高的木板,可以讓人在上頭乘涼,泡一泡腳降溫,很清爽的地方。

|角屋 宮島達男 Sea of Time

角屋裡的藝術作品來自宮島達男「Sea of Time」,1998 年集結居民共同創作完成,也是家計畫第一號作品。由於室內無法拍照,我就放屋外照片了。

角屋裡面一片漆黑,池子上漂浮 125 個 LED 計數器,從 1 數到 9,每個計數器的跳動速率由居民設定,數字不斷輪迴,不會停止。這是宮島達男 1988 年發表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起先他百般不願把自己的代表作從國際移來小島,在秋元先生傾力說服之下,他開始和居民一起參與這項創作。時間遞嬗,象徵人的生死流轉,之於直島的時代意義,也連結了直島將從一座沉寂島嶼進入嶄新氣象。

隨著角屋的開拓,直島家計畫引來了安藤忠雄「南寺」的進入,之後有內藤禮、大竹伸朗、杉本博司的藝術,都讓這個區域日益生輝。

|SANAA 本村港

直島兩座對外港口:宮浦港和本村港的港邊玄關,都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操刀,雲朵造型的本村港引人注目。從島的一端騎車到島的彼端,這裡是很棒的休息所在。參觀這兩個區域,我大約花了整個早晨,一點半過後都是騎車與倍樂生區的時光。

安排路線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倍樂生區沒辦法騎腳踏車,我騎了另一條人車罕至的小徑,意外經過直島水壩公園(Naoshima Dam Park),和安藤忠雄「櫻之迷宮」,若櫻花季前來,景色會更動人。

|李禹煥美術館 Lee Ufan Museum

李禹煥美術館是一座戶外型美術館,放置韓國藝術家李禹煥「關係項—點線面」,與安藤忠雄設計的空間相映成趣,二戰後 1970 年代他的「物派」思想著重一物和一物之間的關係,運用簡樸的素材帶出空間律動,抽離掉複雜的構成,用極少的媒介創造觀看維度,是老莊、禪宗轉化為藝術的展現。

看似靜止,實質流動,是李禹煥美術館給人最大的感觸。透過大量留白,勾勒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空間想像,張力在無形之中突顯出來。在臨海處架設半圓形鐵片,瀨戶內海的風景隨著人由遠觀到近觀聚焦呈現。自然與萬物有其生長規律,無論我們的視野是否侷限在鐵片裡的海景,那片景物仍然存在那裡。有限或無限,唯人心所造。

|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同為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是倍樂生區必看之作,也是鎮島之寶。美術館內部禁止拍照,好讓人靜下心來感受三大藝術家:莫內、Walter De Maria、James Turrell 的傑作。

進入美術館入口前,有一片仿照莫內「睡蓮」的池塘,日法兩國互相仰望,從莫內身上可以看見些許痕跡,日本浮世繪傳入法國影響印象派,莫內在自家庭院修築日式小橋;半世紀後日本財團買下莫內畫作,甚至打造擬真池塘。地球兩端真正進行著文化交流,用獨特且尊重對方的模式,有心、有深度,自然讓人著迷。日本境內的莫內池,除了直島這片之外,岐阜縣也有一座絕景。

地中美術館顧名思義向地的裡面延伸,這座向下蓋的美術館,讓陽光透進藝術品所在的空間裡,三位藝術家分別處在獨立展覽區域,彼此適度分離,中間連接的迴廊使人轉換心情,以進入另一種感官體驗。人在美術館靜慢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直覺式的依循光的指引,讓人在 ○ △ □ 打造出來的極簡建築裡不致迷失方向。

安藤忠雄的清水模搭配 Walter De Maria、James Turrell 當代藝術作品的違和感較小,但如何把印象派的莫內重新賦予展示意義,讓秋元先生費了一番功夫。從這三位藝術家叩問的主題中,他得出了一個共通議題:「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各自創作手法不盡相同,然而核心意識都在於,他們思考世界的尺度超越人存在的時空,而拉升至大自然、宇宙的面向。回歸作品本質來構想美術館,建築的目的旨在彰顯藝術品,互相襯托。

書中提及,直島的藝術境地隱含著日本在戰後面臨的課題:何謂日本文化?如何與歐美(特別是美國)帶來的衝突共生共存?地中美術館內有兩位美國藝術家的作品,秋元先生理性地看待從外部植入的創作,因此當我們參觀地中美術館時,會感覺整體流程是具備一致性的,不會覺得拼湊雜亂。

在此,我們擴及家計畫重視的日常生活來觀看直島,發現直島作為藝術之島的完整性與獨一性在反思與新建之下,隨著地中美術館在 2004 年建設後漸漸展露。2010 第一屆藝術祭展開,一連帶動了它的知名度。為了維持參觀品質,地中美術館採預約制,親臨此地,猶如進入殿堂,豐富的五感體驗在純淨的空間中得以昇華,那份無形的感覺常存人心。

參觀完地中美術館後,沿途海景美不勝收,在一片寧靜下結束直島之旅。

原本為期三天的藝術祭行程,因為颱風關係,我只有登上直島,比較遺憾沒能前去犬島。然而臨時改變計劃,我到倉敷獲得了另一種感觸,如今回想起來,儘管只有跳一天島,直島仍讓人回味無窮。

btw, 福武集團前總裁福武哲彥是國吉康雄的收藏大家,他過世後,兒子福武總一郎繼承他的遺志,繼續發展文化與藝術,並回饋地方、貢獻國家。總一郎把國吉康雄部分畫作捐給岡山縣立美術館,屬於岡山人一代一代的藝術傳承了下來。

直島 Naoshima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Setouchi Triennale 2019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觀光列車 La Malle de Bois
OUGIYA 腳踏車租車店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