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金融核心,扎實通識讀本:《1611》

2017 年,我曾將一本台日文化誌喻為「臺灣雜誌界的革命者」。

時隔五年,2022 年一月,市場上出現另一本嶄新刊物,值得這個美名。這次的焦點,文史成為根基,刊名即有年代感,選自人類史上第一座證券交易所開市的年份「1611 年」,襯托「金融」主題。

美好金融 LOGO 人的意像 / 大慶投顧雙月刊,圖源:1611 FB,作者合成

從大慶投顧雙月刊到《1611》

《1611》致力推廣金融常識,打破談錢傷感情的隔閡,用平易近人、新聞能見度高的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置入產業分析,將生硬的金融知識,化作淺顯易懂的解說。這樣一本雜誌,其實並非橫空出世,編輯群來自老牌證券商「大慶證券」內容團隊,今年初正式改名為「美好證券」。

大慶內部原本發行自有雙月刊,僅供擁有大慶帳戶的投資者閱讀,作為客戶服務的一部分。隨著改名與重塑風格,他們對外推出刊物《1611》,讓廣泛讀者都能享受專業報導,如傳道般向外普及金融概念。

這麼做的緣由,可以理解為一間老字號證券商力拼數位轉型,在各大金融集團領先開跑的攻勢下,如何吸引受眾目光,用不同觸及方法吸客吸金,成為當務之急。

整個美好金融的品牌形象,有 JL Design 動畫師羅申駿操刀,在視覺上強調「以人出發」的理念。除了網羅設計高手,在內容製作上,也有前 Monocle 亞洲區副社長林崇發 Kurt Lin 坐鎮,這位成長於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資深編輯,自 2020 年加入大慶證券,憑藉豐富政治經濟學養,及全球旅人視野,試圖在「金融誌」與「生活誌」之間,拿捏比重,走入大眾。

1611 第四期,圖源:1611 FB

《1611》以人文底蘊形塑金錢觀

翻閱《1611》,分為四大軸線:「美好金融」、「理想生活」、「企業家精神」、「人文精神」,在重點章節處,細緻地用長篇文章報導金融故事與理財心流、以插畫認識企業歷史與街頭人物,別於同類週刊常見時事要聞,更關注追逐財富背後的人怎麼思索生命,多了一份沉著穩重的厚實感。

這本雜誌的魅力更在於,每個單元設計都扣合主旨,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用輕量化的方式,吸收高含金量的金融資訊。正因為這種「無為」卻什麼都已經「有為」的製作手法,讓讀者體認到整個刊物的中心思想:

「致敬企業家,學習超凡者看待金融的思維,協助每個人回歸內在靈性,探尋忠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於是《1611》不會有一夕致富的財務密碼,也不會販賣賺錢焦慮。而是均衡報導國內外大小人物創業歷程、職涯軌跡,我們可以從中挖掘獨特的經商經驗,理解業主如何突破重圍,在市場中找到創新機會,化消費者渴望為商機。並且乘著這些思考方式,釐清自己理想中的模樣,進一步務實地應用金融達成目標。

Analogue Pocket,圖源:Analogue 官網

國際與在地並進 充實多元份量

《1611》的編排是細緻且無累贅篇幅的,每期閱讀下來,總花上比一般雜誌更多時間,好讓我專注思索並沉澱。若要從中細選讓我印象深刻的單元,我會選「亮點公司」與「街頭攝影」,正好一則選材寰宇、一則走進本土。

「亮點公司」越洋採訪國外商家,以第二期為例,《1611》揭秘復古掌上遊戲廠商 Analogue 創辦人 Christopher Taber 融合哲學觀點的創作與經營之道。

這位哲學本科的 CEO,受影響於古希臘哲學家、近代藝術電影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荷索、賈木許,他敬佩這些能描繪自身生命奧義的哲人,並將理念身體力行。這啟發他打造產品的處世觀,談起主流重視產品數據分析與用戶研調,他回到做產品的初衷,表達自己終其為個人興趣服務,因為熱愛懷舊遊戲,秉持直覺和人性視角一路闖關。而商務上做決斷時,理性分析同樣重要,作為天秤另一邊使他保持平衡。

隨著團隊擴大,他總結一個人若試著在世界上完成什麼目標,是否需要依循指路星,他回答「存在」就是最好的引導。延伸到存在主義關注真切的人,以個人為主體,一來呼應他認為絕佳的商業模型,無非是將最私人最厚愛的概念具體成形;二來也符合《1611》創刊宗旨,因築夢而逐金子,才令金錢變得有意義。

「街頭攝影」回歸臺灣真實場景,每期選定一個代表街坊,走入活生生的日常空間,以生活風格誌常見 QA,簡要與業主聊聊三大問題:「比較特殊的理財習慣」、「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你覺得金融是什麼?」本篇相較其他專文,顯得輕盈且容易引導人們回過頭檢視自己。

透過拜訪在地,整本刊物增添素人風采,傳達出金融近在咫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道理。我們可以從每個不同的生命個體中,感受到不同生活軌跡怎麼描繪金融。倘若這些人物累積起來,將成為精彩可期的群像譜,勾勒市井聲音。

1611 創刊號,圖源:1611 FB

手做實體書刊 乘載內容精品

就如《1611》第三期採訪咖啡磨豆機 Weber Workshops 創辦人的第一道提問,近年世人關注焦點鎖定數位產品,關心實體產品的人愈來愈少。在這個透過螢幕求知比翻開書本汲取靈感更高頻率的時代,願意做一本書刊的團隊,不僅展現出破釜沉舟的魄力,也保持了職人手作精神。用老派堅持,勾起愛智者好奇探勘動機,《1611》在企劃上充滿新意,在執行上充滿編輯團隊的心意。

許多人性細膩感受,任再進步的科技產品也無法取代。親手拿起雜誌時,觸摸封面過渡到內頁的紙質變化,那瞬間切換彷彿一種儀式,讓人進入閱讀狀態;快速撥動書頁瀏覽各期要點時,第一時間激起的油墨印刷氣味,這個拆封而來的味道,將隨著閱讀次數慢慢揮發。種種難得的五感體驗,伴隨上乘內容之作,凝聚在這本金融通識讀本裡,推薦給所有讀者。

More Info:https://1611.com.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