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創傷流轉──美麗男孩

美麗男孩 / Beautiful Boy
導演:Felix Van Groeningen
演員:Steve Carell、Timothée Chalamet、Maura Tierney、Amy Ryan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8年

人類埋首研發嶄新醫療技術,商店貨架上無數成藥,含下五顏六色多形多變顆狀粉狀藥物,身體病痛快速消散。這種短期奏效的藥,解救暫時亮警訊的器官,終將流出軀體,對如影隨形的心理傷痕無能為力。人沒有選擇餘地來到世上,生來徬徨,但凡呼一口氣,同時也遭受折難,一道道創傷劃過意識,成為陰暗面糾結內心。練習與自我憂傷對話,輕觸一碰即碎的脆弱靈魂,坦然看向陰鬱砌成的生命軌跡,時常耗盡能量。內外失衡,服藥以改造腦內運作,遁入幻象發夢,在煙霧飄渺中催生快感。此藥非彼藥,會沉澱於血液,讓人難以止息犯癮慾望。

孩童與家庭之間的羈絆,形塑半輩子人格。父母離異,使得Nic自幼獨自搭機往返兩地,漸漸醞釀其早熟思想,加上高度創作天賦,培養了專屬於己的審美觀點,左手寫作,右手繪畫,房間中一幅幅作品記錄童年時期才華洋溢,讀書成績同樣過人,看似達成主流成功價值,空虛卻伴隨歡聲而來。俊美臉龐隱藏敏銳心思,在亟欲發展個人主張的叛逆青春,再也承擔不起親緣控制,竭力突破名為家的牢籠。父親不明白為什麼Nic的書桌堆滿厭世書籍,字裡行間瀰漫虛無主義,文字縈繞苦悶氛圍,Nic將處境投射於書中主角,是百般乏味生活的心靈慰藉。兩相缺乏理解,控管式的陪伴,斷去維繫關係重要的快樂元素,落寞、猜疑、防備吞噬彼此情感。

Continue Reading

斑斕黯淡雙面性——時尚鬼才:McQueen

時尚鬼才:McQueen / McQueen
導演:Ian Bonhôte、Peter Ettedgui
產地:英國
上映年度:2018年

「因為廣告的影響,常規、主流的力量太大,令我們失去那些有獨特個性的人,自從我們失去了 Alexander McQueen,已經沒有人、至少還未有人為時裝界而戰。」語出山本耀司年初受香港版君子雜誌採訪片段,精湛點出了 Alexander McQueen 離經叛道、無畏大眾目光的性格,以及他生前狂野壯烈、致力衝擊時尚產業的舉動。透過《時尚鬼才:McQueen》這部紀錄片,觀眾更能藉由他身旁各個愛著他的親密家人和工作夥伴,瞭解關於他畢生心血與內在狀態,那些骨子裡同時並存的思想價值,創造與毀滅、傳統與前衛、斑斕與黯淡,投射於他酷愛演繹的符號「骷髏頭」——生物死後殘骸,象徵死亡與重生始終一體兩面。

Alexander McQueen 來自童年的家庭陰霾讓他在年幼時丟失了童真,多了一層比同輩人更老成的氣質,所幸在母親溫柔指引下,十六歲時正式前往 Anderson & Sheppard 裁縫店當學徒,來自東倫敦藍領階級的他,相比時尚圈重視血統論,不同於許多時裝設計師從小成長於高貴名流環境,他在服裝技術下了十足苦功,學習能力和爆發速度驚人,輾轉待過 Gieves & Hawkes、立野浩二、Red or Dead、Romeo Gigli 工作室,這些業界經驗讓他的手工能量日漸純熟,亦開拓了他對時裝秀和伸展台的想像,帶著良好基礎回到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接受學界培養, Alexander McQueen 扎實功底源自對衣著堅毅無比的熱忱,並且不斷求新求變。

Continue Reading

荒謬與反抗——意外

意外 /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導演:Martin McDonagh
演員:Frances McDormand、Woody Harrelson、Sam Rockwell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7年

第九十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Frances McDormand 以《意外》榮獲最佳女主角,她在致詞時邀請了台下女性電影工作者起立,接受全場掌聲和致敬,此舉搭著 #MeToo 議題呼籲眾人更加重視女性影人在職場上所受之不公平待遇,然而,綜觀 Frances McDormand 戲劇之路,亦可發現許多由她領銜主演的電影都旨在扭轉女性柔弱形象,上回她帶著《北國性騷擾》(North Country, 2005)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演活了一位在鋼鐵工廠內歷盡滄桑,飽受男性言語霸凌與肢體暴力的礦工,於瀕死前夕願意現身法庭捍衛權益,出面說出真相的勇敢要角。

「站出來」也是《意外》劇本核心概念,Frances McDormand 飾演的單親媽媽 Mildred,女兒遭姦殺半年後因不滿警方調查進度緩慢,延宕事實水落石出,進而租下鎮上郊區三塊廣告看板,要求他們密集辦案。全片作為一則抵抗暴力的故事,刻劃了從國家到家庭種種不同層次的暴力,由大至小結構分明,以 Mildred 出發,途中每個遇到的人物都有著苦不堪言的狀態,或被霸權文化所壓迫的身分。

Continue Reading

靈魂歸於平靜前——下一站,天國!

下一站,天國!/ 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導演:是枝裕和
演員:ARATA、小田繪梨香、寺島進
產地:日本
上映年度:1999年

離開變幻莫測的凡間,靈魂歸於平靜前,在通往天國的中繼站裡,倘若可以選擇最值得保存的生命片段,你會帶著哪一部份安然長眠?

記憶常駐內心,塵封時安靜無聲,喚醒時排山倒海而來。輕觸長年忘卻的段落,悉心回味波瀾壯闊抑或平淡無奇的人生,總能找到凝結於美好一刻的回憶,縱使中途思緒打結,梳理不出結果時,也能有天使引導。那一位位服務於中繼站的天使,因為無法挑選出一瞬片刻而尚未進入下一站,他們內心敦厚,一面陪伴著即將解脫苦難的亡者,一面傾聽故事映照自身。

Continue Reading

百分百臺灣原生動畫——幸福路上

幸福路上 / On Happiness Road
導演:宋欣穎
配音:桂綸鎂、陳博正、廖慧珍、魏德聖
產地:臺灣
上映年度:2018年

約莫十一月下旬,我的高中同學邀請我到金融系的活動上導讀電影,選片過程中,他跟我說可以找臺灣老電影或涉及舊時代氛圍,為了配合本校大學生口味,黑白片、軍教片、新浪潮在第一時間就被篩選掉了,最後我們挑選了《女朋友。男朋友》這部以愛情包裝政治的國片,我曾書寫過自己厚愛本片的原因,不僅因為其談論了臺灣過去三十年的社會變遷,之於我來說,亦能產生許多個人投射。《女朋友。男朋友》是一部能綜觀大格局,又能聚焦小格局,難能可貴的臺灣電影。

而《幸福路上》也具有這樣的魅力,時序拉長一些,宋欣穎導演花費四年製作的《幸福路上》,是一部以女性視角觀看臺灣四十年歷史的動畫大作。隨著小女孩林淑琪的成長,片中豪不避諱地嵌入了許多政治事件,卻不至於令人覺得刻意安排,從戒嚴晚期到解嚴開放,黨國的思想控以及衝撞體制後所迎來的民主自由是如何影響那一輩人。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國語政策,自幼與家人溝通以台語為主的小琪,到了學校後,一位形象兇惡、拿著木棍,時常要同學手放背後的老師,要求學生們練習國語,並直言講台語要罰錢。受了此番教育的小琪,回家後與講了大半輩子台語的爸爸較量誰的國語發音標準,誰說的「沙發」、「膨椅」才正確,這般擁護國語的想法,導致了母語漸漸在年輕世代流失。這個現象到我這一代,尤其都市小孩來說,十分顯著。

Continue Reading

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透明人

透明人 / Hollow Man
導演:Paul Verhoeven
演員:Kevin Bacon、Elisabeth Shue、Josh Brolin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00年

著名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千禧年後,橫跨了八年才上映完畢,猶如在打抗戰似的。這系列的電影剛巧是我這一代人的成長伴侶,每每有新續集出現,我必定到電影院報到。在《哈利波特》電影中,充滿了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奇幻想像,當中亦不乏輔佐魔法的道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正是哈利的傳家之寶「隱形斗篷」。在電影中看到這項道具時,心生羨慕,想想若我也擁有隱形的技能,那我便能夠真正的「心想事成」,無論是好事是壞事,皆能暢行無阻。

直到看了《透明人》,這部與《哈利波特》第一集差不多時間出品的電影,原來當年討論人類變透明的影視作品,粗略劃分,前者是由人性本惡的角度切入,後者則是由人性本善的觀點詮釋之。小時候,還未受到社會黑暗面的汙染,總覺得人性本善,時至今日,經歷了那麼一點所謂的人生經驗後,對人性本是善或惡,產生了些微的變化。

Continue Reading

一點一滴侵蝕體制——老笠

老笠 / Robbery
導演:火火
演員:曾國祥、雷琛瑜、林雪、馮淬帆
產地:香港
上映年度:2016年

「要不要加五元換爆炸糖?」這是林雪在片中飾演的經理最常提醒店員的話,說起爆炸糖,不免令人想起2012年由彭浩翔執導的《低俗喜劇》。是也,《老笠》與《低俗喜劇》皆帶有cult味,亦都以黑色幽默路線控訴現社會現象,綜觀近五年的香港影壇,實有愈來愈多關注本土或以香港事為主題的電影,且今年才約莫過半,已有三部深具話題性的電影相繼在臺灣亮相,《選老頂》、《樹大招風》、《十年》,再到本屆高雄電影節中的《老笠》,可說是讓港片迷大呼過癮,也讓人看見香港政局處在非常時期,影人將政治梗運用為電影題材的創作力。

說回《老笠》,本片還有許多向電影致敬環節,《無間道》裡的經典台詞、《暗花》裡的對鏡開槍、《華爾街之狼》裡的富豪站姿、《黑色追緝令》裡的洗手間橋段等等,呼應經典也對照時事,除了為電影增添趣味,也間接比喻了當前香港設身混亂局勢中對往昔的緬懷,用輝煌的集體回憶作為精神糧食。

本片為導演火火(本名:李家榮)第三部執導作品,在映後座談時他指出自己的前兩部作品較屬愛情片,他以為一個新晉導演拍愛情片會比較歡迎,實則不然,於是到了第三部電影才交出了一個大膽瘋狂的劇本。從《老笠》向眾多電影致敬來看,可以想見導演本身的自我修練,這明顯地體現在本片的色調上,無一不是經過深思熟慮,考量角色內心及環境氛圍所調製出的配色。

Continue Reading

消沉中伏藏猛烈生命力——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 世界から貓が消えたなら
導演:永井聰
演員:佐藤健、宮崎葵、濱田岳
產地:日本
上映年度:2016年

討論電影譯名,時常成為影迷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不同地區因為其文化脈絡、語言環境及商業手法,在翻譯電影名稱上不盡相同。向來我最鍾愛臺灣的譯名,但這次更加讚揚香港的發想,電影《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在臺灣譯作《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在香港譯為《當這地球沒有貓》。

《當這地球沒有貓》很快令人聯想到陳奕迅的歌曲《當這地球沒有花》,這首千禧年推出的歌曲,當時林夕還未大量書寫關於佛理的歌詞,《當這地球沒有花》有著一份極深的執著和牽掛,副歌第一句「當赤道留住雪花、眼淚溶掉細沙,你肯珍惜我嗎?」大抵赤裸地展現了這份貪著的心態。多年後,《當這地球沒有貓》延續這闋詞,帶出了主角執迷於生死的狀況,亦承接了經典歌詞的內容,留給觀眾較大的想像空間。反觀《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似乎顯得太過直接,很容易破題,讓人認為這即是一部描繪消失與愛惜的電影。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