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必修「兒童文學」,老師要求每位同學上台介紹一本兒童文學書籍,使我回想了小時候的閱讀習慣。說來慚愧,小學三年級前,我似乎不太喜愛看書,也許是因為那個年代,一年級就有電腦課了,太早接觸電腦,總覺得小畫家吸引我多一點。直至我意識到我該看點書的時候,回過神來已經三年級了,因為這樣,我大致上略過了看圖畫書的階段,直接進入青少年文學的領域。當時學校圖書館內有個顯眼的區塊,收錄了多本「世界名著」,但還是中年級的我通常都會直接晃過那裡,直奔亞森羅蘋及福爾摩斯區,就這樣,我樂於泡在黃色書皮(東方出版社發行的亞森羅蘋全集)的世界裡。
當我發現我對法國怪盜和英國偵探都略知一二時,我終於肯駐足在眾多「世界名著」前,《青鳥》、《小王子》、《茶花女》、《咆哮山莊》、《會飛的教室》、《少年維特的煩惱》、《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麼多選擇,這麼多好書,我記得我第一本拿起來翻閱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理由挺簡單的,因為這書名透露了一點內容,無須看簡介便可以猜想一點點書籍方向,對與錯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它留了白,好讓讀者站在書櫃前發想,讓人有實際閱讀而解出謎底的機會。
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中,維特的心上人名為夏綠蒂,另一本我在差不多時間看的書,剛巧叫做《夏綠蒂的網》,這本書的夏綠蒂是一隻蜘蛛。夏綠蒂,大抵也成為了我就讀小學時所認識世界名著的標籤之一。
———
與大二下期中考揮別的午後,欣賞了2012年在台上映的《少年歌德的煩惱》,比起童年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只覺得好看,最後的結局好轟烈。這部以年少時期的歌德為題材的電影,我更留意其時代背景。這位大名鼎鼎的德國作家,影響了浪漫主義文學甚鉅。電影比書籍更加容易感受到歌德本人——乃至其筆下主角維特——對感情的真摯與無比的感性,在電影中,他與朋友們兩次舉杯歡呼的口號「敬熱情、敬狂飆,還有躍進」也透露出了他們不再像啟蒙運動時期那樣強調理性,科學至上的精神。這句口號中的「敬狂飆」也大有來歷,是源自「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啟蒙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過渡階段。
維特在故事的最後無法以理智控制內心,使感性凌駕於理性之上,終於舉槍自盡。在社會上仍舊普遍認為理性無堅不摧的狀況下,歌德發表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饒富情感,有些黑暗且抑鬱,耽溺於自我情感煉獄的文學作品,某層次上已是突破社會氛圍的舉動,招來的反對聲浪不少,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轟動,對應到電影《少年歌德的煩惱》裡,一眾書迷夾道歡迎歌德的盛況即可看出歌德在一夕之間成名的跡象。
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標準的「維特裝」甚至成為時下流行,但是,歌德之所以偉大,並非僅是他一時的成功。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他在更迭之際撰寫了這本看似單純描繪愛情的小說,實則為充滿幻變、浪漫、瘋狂,且深具時代意義的巨作,正所謂能百世流芳的作品,必關懷並探討其時代背景。「年邁的歌德曾說,浪漫是病態。不過,就是他也不願撇棄浪漫。」(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