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甫結束《雨人》映後座談,這場我們從寒假就開始籌備的活動,其實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約莫是活動前兩周,學生會宣佈他們在同一天邀請了冏星人(沒錯,就是電影Youtuber)來演講,一方面我們為無法參加感到扼腕,一方面我們也擔心自己的映後座談觀眾會被吸納過去,對此我們還特別開了一個專程討論宣傳方式的會議,嘗試了許多新的宣傳手法。
活動當天,也就是驗收宣傳成效的時候,按照我們借用的場地規模來看,容納近五十人可說是氣氛、人口密度都剛剛好。活動落幕後,我們針對觀眾身分進行分析,發現校外觀眾與校內學生的比例將近1:1,而且校內外都有上學期《沉默的羔羊》映後座談的熟面孔再度前來。
向來都知道,在高應大玩電影社團或是強調藝術與哲思的社團只會是小眾,在這樣的認知下,將社團主辦的活動推及到校園圍牆之外或許是個出路。在大學裡面辦活動,我從來都不排斥公開給社會人士參加,將好電影和好講座推廣給更多人認識,著實是樂事一件。高應大正熱映,不僅做到學生可以觀賞,補足工科學校缺少的美學素養,也讓校外觀眾一起共襄盛舉,串聯了社區亦聯結了在地。
這是一個社群的想像啊,想做好,有一個原則一定要把握住,那就是「深耕」,做久了、舉辦多次了,自然會產生影響力和效果。前陣子看到台科創立了一個唱片騎師社,專頁的名稱大膽的下了「台科不能沒有DJ」,我想衷心地喊一句:「高應不能沒有電影」,學校(甚至社區)缺的,我們來補。
有燈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