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獄中無懼與社會抗衡
夏夜微笑時刻詼諧談愛情
第七封印存放內在永恆翳影
野草莓恍如夢
處女之泉滲透迷濛苦痛
穿過黑暗的玻璃進入透明
冬之光折射心靈
假面背後起伏暗湧
秋光奏鳴
傀儡生活乘載萬千碎裂自省
北國嚴寒小島積雪厚重
生機景色近乎空
在一望無際蒼白索然處境
哀嘆人性頹傾
囁嚅著思忖著戒懲
從一而終
當影壇巨擘智慧緩緩流經
只需孤獨寂靜
於銀幕前端莊等待放映
正所謂與神同行
讓人們在迷霧籠罩的未知境界中,褪去困惑,迎向開懷。
牢獄中無懼與社會抗衡
夏夜微笑時刻詼諧談愛情
第七封印存放內在永恆翳影
野草莓恍如夢
處女之泉滲透迷濛苦痛
穿過黑暗的玻璃進入透明
冬之光折射心靈
假面背後起伏暗湧
秋光奏鳴
傀儡生活乘載萬千碎裂自省
北國嚴寒小島積雪厚重
生機景色近乎空
在一望無際蒼白索然處境
哀嘆人性頹傾
囁嚅著思忖著戒懲
從一而終
當影壇巨擘智慧緩緩流經
只需孤獨寂靜
於銀幕前端莊等待放映
正所謂與神同行
時尚鬼才:McQueen / McQueen
導演:Ian Bonhôte、Peter Ettedgui
產地:英國
上映年度:2018年
「因為廣告的影響,常規、主流的力量太大,令我們失去那些有獨特個性的人,自從我們失去了 Alexander McQueen,已經沒有人、至少還未有人為時裝界而戰。」語出山本耀司年初受香港版君子雜誌採訪片段,精湛點出了 Alexander McQueen 離經叛道、無畏大眾目光的性格,以及他生前狂野壯烈、致力衝擊時尚產業的舉動。透過《時尚鬼才:McQueen》這部紀錄片,觀眾更能藉由他身旁各個愛著他的親密家人和工作夥伴,瞭解關於他畢生心血與內在狀態,那些骨子裡同時並存的思想價值,創造與毀滅、傳統與前衛、斑斕與黯淡,投射於他酷愛演繹的符號「骷髏頭」——生物死後殘骸,象徵死亡與重生始終一體兩面。
Alexander McQueen 來自童年的家庭陰霾讓他在年幼時丟失了童真,多了一層比同輩人更老成的氣質,所幸在母親溫柔指引下,十六歲時正式前往 Anderson & Sheppard 裁縫店當學徒,來自東倫敦藍領階級的他,相比時尚圈重視血統論,不同於許多時裝設計師從小成長於高貴名流環境,他在服裝技術下了十足苦功,學習能力和爆發速度驚人,輾轉待過 Gieves & Hawkes、立野浩二、Red or Dead、Romeo Gigli 工作室,這些業界經驗讓他的手工能量日漸純熟,亦開拓了他對時裝秀和伸展台的想像,帶著良好基礎回到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接受學界培養, Alexander McQueen 扎實功底源自對衣著堅毅無比的熱忱,並且不斷求新求變。
意外 /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導演:Martin McDonagh
演員:Frances McDormand、Woody Harrelson、Sam Rockwell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7年
第九十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Frances McDormand 以《意外》榮獲最佳女主角,她在致詞時邀請了台下女性電影工作者起立,接受全場掌聲和致敬,此舉搭著 #MeToo 議題呼籲眾人更加重視女性影人在職場上所受之不公平待遇,然而,綜觀 Frances McDormand 戲劇之路,亦可發現許多由她領銜主演的電影都旨在扭轉女性柔弱形象,上回她帶著《北國性騷擾》(North Country, 2005)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演活了一位在鋼鐵工廠內歷盡滄桑,飽受男性言語霸凌與肢體暴力的礦工,於瀕死前夕願意現身法庭捍衛權益,出面說出真相的勇敢要角。
「站出來」也是《意外》劇本核心概念,Frances McDormand 飾演的單親媽媽 Mildred,女兒遭姦殺半年後因不滿警方調查進度緩慢,延宕事實水落石出,進而租下鎮上郊區三塊廣告看板,要求他們密集辦案。全片作為一則抵抗暴力的故事,刻劃了從國家到家庭種種不同層次的暴力,由大至小結構分明,以 Mildred 出發,途中每個遇到的人物都有著苦不堪言的狀態,或被霸權文化所壓迫的身分。
下一站,天國!/ 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導演:是枝裕和
演員:ARATA、小田繪梨香、寺島進
產地:日本
上映年度:1999年
離開變幻莫測的凡間,靈魂歸於平靜前,在通往天國的中繼站裡,倘若可以選擇最值得保存的生命片段,你會帶著哪一部份安然長眠?
記憶常駐內心,塵封時安靜無聲,喚醒時排山倒海而來。輕觸長年忘卻的段落,悉心回味波瀾壯闊抑或平淡無奇的人生,總能找到凝結於美好一刻的回憶,縱使中途思緒打結,梳理不出結果時,也能有天使引導。那一位位服務於中繼站的天使,因為無法挑選出一瞬片刻而尚未進入下一站,他們內心敦厚,一面陪伴著即將解脫苦難的亡者,一面傾聽故事映照自身。
香港女子團體Twins自千禧年初正式出道以來,一向以偶像路線發展其演藝生涯,被經紀公司英皇娛樂塑造為一個具有青春氣息的明星組合,蔡卓妍與鍾欣潼兩位藝人亮相於大眾面前時,芳齡十七、十九,在她們生嫩的唱功下,唱盡了年少時期墜入情網的切身感受,歌詞裡又以校園生活為主軸,如她們橫空出世帶來了《女校男生》講述一對好友為了插班生而感情生變,《戀愛大過天》如歌名指出未成年時學業都不及戀情來得重要。Twins正值口水歌氾濫的世代,她們的歌曲陪伴了一代人走過青澀歲月,而今成了集體回憶。
既是濫造歌路,那麼調性可想而知即是最平常的流行曲,歌詞不外乎關注了友情、失戀、畢業等題材以貼近學生族群,歌曲間的分別在於不同創作背景可能產生相異情節,但大方向仍然一致,當代粵語歌兩大作詞家黃偉文和林夕都貢獻了許多少女情懷歌詞,而且總帶有勵志口吻。舉例而言,前者在《多謝失戀》先寫了「全靠當天喜歡過錯的人/今天先會自我解窘」,後者在《黑色喜劇》填下了「如果這叫喜劇也不錯/明明失戀卻使我娛樂過」,皆使用一正一反之喻來勉勵一段愛情即使失敗了,也提升了感情經驗值。流行文化所傳達的涵義會影響人的思考方式,特別是Twins主打的受眾多為青少年,歌詞中摻揉說教意義彷彿陪伴著他們面對困境,一路上互相攙扶。
所以,想從Twins的歌曲中脫穎而出,找到拔粹的作品可說是掐指可數。我非常喜歡2005年由黃偉文作詞、陳光榮作曲的《幼稚園》,這首歌被設定為該張專輯的派台歌,在電台排行榜上有名,算得上具備傳唱度。會聽流行歌曲的聽眾泰半已經能用語言與人溝通,願意傾聽歌者演唱的內容,大抵都過了幼稚園年紀,當這首歌唱著剛進入學校的人生經驗,那陣喚起人們記憶的風緩速但深刻地敲開了內心門扉,滴點跡象若有似無,逐步拼湊兒時光景。
經營映画社的時候,時常勸人接觸相異類型的電影,認識一些以往沒有機會看見的導演作品,說著這些鼓勵人跨出第一步的話,捫心自問自己在其他狀況下又做到了多少,想來還真是慚愧——這正是指影視欣賞中「追劇」這項活動,許多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熱愛電影大於劇集,對時下當紅的影劇提不太起勁,想著要花上比看電影多幾倍的時間將一齣劇看畢,便打了退堂鼓。
然而,事有轉機,打從寒假閒來無事在家看了《四重奏》這齣佳評如潮的日劇後,就此迷上日劇中滿懷哲理的對話,以及環扣社會脈絡的文化展現,如此令人無法自拔的編劇風格,我想,大抵是因為我十分推崇日本人那份細膩的心思。
想完整看完一齣劇,只需點開第一集,倘若撐得過最初的一個鐘頭,手指就會不聽使喚地按下第二集,直到完結。功力深厚的腳本家,明白劇集起、承、轉、合應該如何安排,而「起」扮演了扣住人心的重要段落,劇中人物性格、空間特點、故事主軸都能在此時略知一二,甚至在細節處暗藏了伏筆,留待往後展現。
遺憾無法參與去年《樂來越愛你》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兩廳院的演出,內心一直惦記著此事,甚至提了一個活動企劃給社團學弟妹:辦場與管樂社的聯合活動吧!兩社一起挑選電影和曲目,借用學校操場,露天電影院結合悠揚管樂,穿梭到電影還未有配樂的時空下,感受樂器親臨現場的觀影氣氛。
當然,現實是,種種原因之下,這個願望尚未找到兌現的可能性。
身為文藝宅,日常花費除了吃飯和搭車,這些年仍與A、B、C為伍,正是A for Album or Art、B for Book、C for Cinema or Concert,深信此乃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心靈寄託,每當沉浸於人類創作的結晶,彷彿經歷了一段他人的生命歷程,默默觀察,慢慢回味,然後對應己身,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方式保存他們,試圖使之發酵。
那天和S聊完後,我重聽了許多冬夜獨自享受的歌曲。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上映的第一天就到電影院一睹風采了,當晚回家旋即播放原聲帶,這部講述十七歲初開情竇的故事,讓我回想了當年的我,究竟我有多喜歡往回看呢?已經無可救藥。
我想我的十七歲是壓抑的,跟片中主角的際遇相差甚遠,我明白主角的心境,或許心生羨慕。當然我知道這樣投射從來都是危險的、無謂的,不過就像《心靈捕手》的威爾說他有朋友,是一些已故的哲學家,生來沒能用眼波折射進對方虹膜。朝向這個方位去思考,我寄託情感於電影人物,似乎也產生類似的效果,如此便安慰了我一點。